第95章 嘴仗

“很幸运,终于在昨天看到了奇迹导演阿德里安·科威尔的最新作品,是的,就是年初那部传得沸沸扬扬的战争电影。仅从场面来说,还算不错,很大气很有史诗的感觉,激昂的战争场面足以让每个男人肾上腺素激增,他对画面和节奏的控制一直都不错,但如果从别的方面来说,这部电影……太糟糕了。

我想,阿德里安先生或许应该回学校好好上一堂历史课,尤其是英国历史,在威廉·华莱士的时代,苏格兰人还没有开始穿裙子。

当然,要清楚的区分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这个借口是可以接受的,但请别忘了华莱士全家都是效忠爱德华一世,如果真要计较起来,华莱士应该是个叛国者而不是英雄。

而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勇敢的心’罗伯特·布鲁斯却变成了优柔寡断的人物,最后还是在华莱士的死的激励下才彻底开始争取苏格兰的独立,真是让人感到讽刺。

除此之外,伊莎贝尔公主在华莱士叛国的时候才不过几岁,还没有嫁到英格兰去,她是如何千里迢迢渡过英吉利海峡和华莱士产生感情的呢?

我认为阿德里安这里完全可以这样修改,伊莎贝尔公主在见到华莱士之后一见倾心,然后两人发生了关系,在最后爱德华国王逮捕了华莱士并处于死刑的时候,伊莎贝尔公主再低声告诉他,她已经怀了华莱士的孩子。

瞧,这是多么的动人和坚毅,这才是好莱坞电影应有的情节,不是吗?

其他细节就更不用说了,在第一次决战时,和华莱士作战的一个士兵,时而戴着头盔时而光着脑袋,镜头只要一转立即就会变个样子。

不得不说,华莱士很幸运,他的对手光顾着摘头盔戴头盔去了,否则他说不定已经死在对方的面前。

这是部毫无诚意的电影,任何一个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在看上三分钟都会找出无数错误,奇迹导演选择这样的题材制作这样的电影更多只是想要展示自己,看,什么类型他都拍,至于观众的感受,以后再说。”

——《泰晤士报》约翰尼·斯坦利。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一部壮丽的史诗,一个民族不屈的呐喊,华莱士临刑前的那声‘自由’可谓振聋发聩!

这是个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故事,中世纪的时候,不列颠并非像现在这样统一,英格兰和苏格兰彼此常年征战不断,它们有时候会统一有时候又会分裂,而《勇敢的心》讲述的正是关于苏格兰在那时争取独立而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威廉·华莱士的父亲是个英雄,在和英格兰对抗的时候被狡猾的长腿国王设计处死,虽然华莱士憎恨英格兰人,可长大成人之后却并不想继承父亲的遗志,直到他的未婚妻因为反抗英格兰士兵而被杀害。

当华莱士报了仇之后,在村民和朋友那‘我们的英雄’的呼喊中,终于明白了自由的可贵,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并承担下来。

在和英格兰人的一次又一次作战当中,他获得了苏格兰贵族的支持,终于为独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政治永远是肮脏的,苏格兰的贵族见控制不了他,于是转头将其出卖给了狡猾而残暴的长腿国王,遭到背叛的华莱士并没有气馁,他继续作战,和英格兰人,和背叛者,他一次又一次的识破了长腿国王的阴谋,并和远嫁过来的伊莎贝尔公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都知道对方心中的情愫,但身份的差异只能将这份感情埋在心底。

最终,华莱士在罗伯特·布鲁斯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布鲁斯的父亲出卖给了英格兰人,已经病入膏肓的长腿国王欣喜若狂,想要当众处死对方而继续稳固王室的权威。

然而,无论行刑者如何折磨华莱士,他都没有说出‘请求宽恕’的语句,最终,在斧头落下的瞬间高喊出‘自由’!

阿德里安不愧是奇迹导演,无论是获得胜利后的喜悦,还是遭到背叛后的失败,又或者最后的呐喊,以及私下里华莱士和未婚妻以及伊莎贝尔公主的感情,都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最后那声‘自由’尤其让人震撼,一段故事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就让人沉浸其中,跟着故事的节奏起伏。虽然还是有不少的瑕疵,比如穿帮镜头相对有些多,比如历史的细节有所不同,比如华莱士的真实事迹,但这并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的巨大魅力!”

——《洛杉矶时报》 菲利普·冈瑟

《勇敢的心》的预告片在播出之后没多久,博斯沃思影业就举行了首场试映,然后就有了这两篇观点截然不同的影评。

前者尽极冷嘲热讽,如果不是有着专业素质的话,恐怕已经批评得一无是处;而后者则尽极夸赞,几乎快认为这是今年最好的电影了。

之所以会这样,看看刊登的两家报纸就知道原因了,基本上英国的影评人都对《勇敢的心》嗤之以鼻,甚至不加掩饰的表现出自己的厌恶。

“就算是按真实历史改编,但也得有个底线,我情愿没有参加这次试映。”某位英国影评人在自己的专栏里说道。

而美国的影评人虽然也有人认为改编得有些过,可大多数从电影本身出发还是认为这是相当不错的作品。

“这只是部电影而已,只要关键情节没有变化,细节上面自然可以为故事而做出改变。在几百年前的时候,华莱士反抗过英格兰吗?当然!苏格兰独立了吗?当然!那么还有什么问题?这只是部电影而已,不是纪录片。”

面对英国同行的质问,美国影评人随即反驳。

“或许应该为某些人普及下底线的意思,就如同约翰尼那篇文章所提到的那样,在华莱士背叛的时候,伊莎贝尔公主才不过几岁,可电影中她却来到了英国还和华莱士产生了感情,这真实太荒谬了,阿德里安是否考虑过尊重历史?”

英国人马上进行反击。

“如果有留意的话,就会发现最后的字幕当中,职员表过后写着一句‘本故事并非真正历史’,我想肯定有很多人都没注意。这只是部电影而已,为什么不能放下那些东西而从电影的角度去分析呢?那些壮烈的、激昂的、唯美的情节和场面,难道不是一部出色电影所应该拥有的?”

美国人半嘲笑的写道。

“请注意,优点是优点,缺点是缺点,不能因为存在优点而忽视缺点,更何况这缺点很可能大过优点,从而影响到电影的整体素质!”

参加试映的英国影评人虽然比美国人影评人少,却在嘴仗上面丝毫不落下风。

两种矛盾的尖锐的观点撞击在一起毫不相让,95年12月的中旬,娱乐新闻中除了那些固有的八卦绯闻以及各种争夺圣诞-新年档的电影外,就数关于《勇敢的心》的嘴仗最引人注目了。

这在普通人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就像阿德里安当初那部《霍华德庄园》那样被勾起了好奇心,一部怎样的电影会让两个国家的影评人如此争吵不休?

“当然,我当然要去看,能吵成这样,应该是部很意思的电影,不是吗?”某位英国人在街头被记者问道后如此回答。

“那还用说,奇迹导演的作品肯定很出色。”美国人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支持。

随着嘴仗的发展,其他国家的媒体也都被卷了进来,法国记者就表示很期待这部电影上映,一来想要知道阿德里安到底把那段历史修改成什么模样了,二来很看好苏菲·玛索的表现。

反而是同一国家的苏格兰媒体却像之前那样,借口没有人参加试映不清楚电影的具体内容而保持中立,即使有部分人想要鼓吹下苏格兰独立的光荣的历史,也因为没有参加试映而且收集的资料不全,英格兰和美利坚的媒体又各执一词而作罢。

虽然如此,却并不能让嘴仗停止,最后连《太阳报》也坐不住了,放弃了已经再无进展的奇迹导演的绯闻,然后分别在英格兰和苏格兰故意做了两次调查,内容是是否支持奇迹导演的新电影。

最后的结果是在英格兰,支持仅为15.2%,无所谓为23.4%,不支持的为61.4%;而在苏格兰,不支持为8.4%,无所谓为21.5%,支持率为70.1%。

和之前一样,不做评论只是把数据列出,用心不可不谓“险恶”。

这样的调查实在没什么意思,即使随即抽查10000个人也不能代表整个地区的意见,可读者们就吃这一套,于是又引起了一番讨论。

最后,就连一直对此事不发表任何意见的阿德里安,也终于在记者的追问下说了两句。

“这只是部电影只是个故事,它讲述的不完全是历史,任何改编都是一次再创作,你不能完全要求它符合某些你认定的事实。我理解他们的心情,我也同意任何一位历史学家都可以从中挑出几十处错误——事实上,关于历史题材的电影向来如此,而且挑错误也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不认为制作这样一部电影有什么问题,与其认为这宣传了一种错误的历史,不如想想如何向那些看了电影觉得疑惑的电影介绍真正的历史。”

阿德里安是这么说的。

他当然明白英国人在想什么,并且在心里有着那么一点沾沾自喜,梅尔·吉布森虽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论,却无法像他这样弄得满世界风雨。

说到底,英国人大概是有种背叛的感觉,在此之前,阿德里安一直有个最了解英国的美国导演的称呼,从《霍华德庄园》到《艾玛》,都很好得体现出了那种英式庄园风格,英国人对美国人难免会有种骄傲的感觉,如此一来,这种骄傲就更盛了,也就相应的吹捧起了阿德里安,就像吹捧出演了英国人物的格温妮丝那样。

可现在却拿威廉·华莱士这个当时的叛国者以及苏格兰独立为题材制作电影,还冠以自由的头衔,要说不愤怒不生气那绝对是假的,虽然苏格兰现在不可能独立出去,但这种话题依然相当让人讨厌,尤其是还会向其他国家宣传错误的历史——不要小看电影的宣传作用。

所以英国人会有这种被背叛的感觉,哪怕之前的吹捧很大程度是一厢情愿,攻击起来自然也不遗余力。

当然,阿德里安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脑袋里还有好几个题材,想要让英国人重新吹捧自己简直比吃饭喝水还要简单,所以继续的打嘴仗吧,越激烈越好,保持到电影上映的时候,票房自然也会高出一大截。

要知道,原本在各大电影公司争夺圣诞-新年档的大制作夹击下,《艾玛》的票房已经直线下落,可因为这嘴仗一起,居然又有不小的回升,那么可想而知如果《勇敢的心》上映后会有多少人第一时间进入影院?!

法拉利跑车在酒店门口停了下来,限量版的,引来不少人的注意。

打着领结穿着西服显得很帅气的阿德里安下了车,将钥匙抛给泊车的侍者,径直进入了熟悉的巴卡拉酒店,他在这家酒店已经参加了太多的派对,以前的,现在的,几乎闭着眼睛也知道方位。

“有什么我可以效劳的吗,阿德里安先生?”大堂经理依然是那位特里·马布斯,他第一时间迎了上来,笑容可掬,比以前更加的毕恭毕敬。

他也算是看着阿德里安如何从一个普通的纨绔富家子弟成为今天不得了的大人物的,所以即使没什么事情也会上前问上一句,以便留个好印象。

“很高兴见到你,特里,你看起来气色不错。”阿德里安一边笑着跟他打招呼一边走向电梯。

“那是因为能为客人提供最好服务。”马布斯回答得很得体,他看阿德里安似乎没有别的要求,正要离开却又被叫住了。

“等等,特里。”阿德里安似乎想到了什么,嘴角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有件事可能需要你帮忙。”

他招了招手,和马布斯走到僻静角落,又看了看四周高才在对方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我明白了。”马布斯当即露出会心的笑容,“我马上让人安排。”

阿德里安则从怀里掏出支票簿和笔,刷刷飞快写了几下,将其撕下递到了他的面前:“别出岔子。”

“请您放心,绝对不会出任何问题。”马布斯收起了支票,笑容里多了种只有男人才明白的东西,“和以前一样。”

“和以前一样。”阿德里安同样意味深长的笑了笑,然后大步走向已经到来的电梯。

径直来到五层的蓝厅,酒会才刚开始,所有宾客都在这里。

“嘿,艾德,你终于来了。”他刚进大厅,一个声音就响了起来,留着络腮胡有些略胖的哈维·韦恩斯坦兴冲冲地走了过来。

“你的眼光总是那么敏锐,哈维。”阿德里安笑着和对方拍了拍。

“比起你来可要差远了,你可是大人物,能让英国人和美国人为之争吵的大人物。”韦恩斯坦哈哈笑着说道,擅长公关的他始终这么会说话。

他一边说着一边拉着阿德里安来到他之前攀谈着的几个人当中,他们都是阿德里安很熟悉的人。

杰瑞·布鲁克海默,唐·辛普森,还有位派拉蒙的经理以及一位独立制作人,可惜迈克尔·贝以及尼古拉斯·凯奇还有肖恩·康纳利都因为有事不在这里,否则《勇闯夺命岛》的几个主要创作人员都齐了。

唐·辛普森的脸色看起来不是很好,有些灰白,这也难怪,他才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不过两周的时间。

说起来,蝴蝶翅膀还真让人琢磨不透,阿德里安虽然提醒过辛普森,但对方丝毫没放在心上,想吸的时候依然大吸特吸。

但布鲁克海默却听进去了,阿德里安将瑞凡·菲尼克斯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事情他也听说过,于是他经常提醒辛普森。

那天布鲁克海默想到这个又去他家里的时候,刚好遇见他因为吸毒过量正在痉挛的情况,而女伴在旁边瑟瑟发抖完全不知道该做什么。

有点急救知识的布鲁克海默当即做了紧急处理,然后打了电话叫救护车,这才将辛普森抢救了回来。

“如果不是杰瑞,我今天恐怕无法站在这里和你们聊天了。”

在谈到此事的时候,辛普森感叹了说道,“所以很抱歉我不能呆太长,也不能喝酒。”

“没关系,唐,我想大家都理解,不是吗?”韦恩斯坦笑着说道。

“的确如此,你要好好保重身体,唐,我可是还有很多点子没拿出来,希望你和杰瑞能制作成《勇闯夺命岛》那样出色的电影。”

阿德里安也这么说。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辛普森在某些方面比布鲁克海默要看得更透,布鲁克海默虽然也能在制作当中准确的抓住观众的心理和那些商业元素,但辛普森有一点是他没有学到的,那就是对美国精神的把握。

简单地说,就是在注重商业的同时抓住主流社会的胃口,比如这次制作《勇闯夺命岛》的时候,布鲁克海默是反对军方参与进来的,但辛普森却选择支持了迈克尔·贝。

喜欢本书,请将本站网址收藏

猜你喜欢